脑科学
脑科学是目前麻醉学科最热、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
麻醉药物作用机制与EEG监测的进展与思考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
虽说麻醉施于大脑,大脑统领全局,但是麻醉如何作用于大脑,其机制尚不清楚,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董海龙教授在2019浦江国际麻醉与危重病论坛期间,分享了麻醉药物作用机制与脑电图(EEG)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此启发当代青年麻醉医师对于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索。
研究进展探寻脑卒中免疫治疗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对于脑卒中治疗靶点的探索一直以来从未中断,结合免疫治疗的最新热点——Treg细胞,李佩盈研究员在2019年浦江国际麻醉与危重病论坛,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在脑卒中免疫治疗中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脑科学热点话题讨论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
脑功能监测方式从最早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听觉诱发电位(AEP)到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二十年。除了根据原始脑电图(EEG)衍生出的基于算法的BIS监测,相关技术的进步也促使了其他参数的出现,包括麻醉医师熟知的NI指数、AI指数,基于脑电频谱分析的谱缘频率(SEF)、密度谱列阵(DSA)等。
脑科学——热点话题讨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伴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脑卒中时刻影响着患者围术期的生命安全,急性脑卒中,隐匿性脑卒中,部分特殊(合并抑郁状态、心脑共病)患者的麻醉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麻醉医师的关注,相应研究也成为了热点。此外,专家学者也在麻醉与发育脑领域不断摸索前进,以期揭示麻醉与大脑的秘密,助力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的转型。以国际研究进展与临床麻醉管理为切入点,《麻醉·眼界》杂志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主任韩如泉教授,请他为我们解析相关内容,分享前沿学术观点。
颅脑创伤麻醉管理要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主任
颅脑创伤是现代社会造成青少年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颅脑损伤后积极有效的处理是改善患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因素。韩如泉教授分别从循环管理、呼吸管理、液体管理、激素应用、麻醉方法和并发症防治六大方面详细阐述了颅脑创伤围麻醉期管理要点,为麻醉医师提供了清晰的围麻醉期管理思路。
婴幼儿全身麻醉与神经发育临床研究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本文中,左云霞教授结合本领域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该领域最新成果与发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详细展示了有关研究现状。相信各位读者通过本文,能够更全面深入理解麻醉与神经发育之间的联系。
麻醉管理与围术期脑卒中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示的关于全球范围内排名前十位的人类死亡原因报告中,脑卒中在2000年及2015年的排名中均位居第2位,且呈上升趋势。关注脑卒中,包括关注围手术期脑卒中是绝对必要的。
谵妄的药物预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
目前对于谵妄,主要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进行诊断。
术前疼痛易化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可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症(AD)相关,因此近年来备受关注。俞卫锋教授团队关注术前疼痛与POCD的关系,提出术前疼痛通过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这一痛觉信息中继站影响中缝背核,继而影响五羟色胺能神经元通路对前额叶皮层等认知功能脑区的作用,最终在手术、麻醉等因素的刺激下影响POCD的发生。
围术期脑功能监测的发展与思考 —— 技术引领学科进步
空军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
麻醉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阶段。从1846年Morton当众施行乙醚麻醉获得成功开始,已经过去了170多年。在这170多年间,麻醉学科获得了蓬勃发展。全球知名的医学期刊《The Lancet》在2015年宣布,全球麻醉手术总量已达到3.2亿例,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相关数据。依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2015年中国手术量达到了4,015万台。面对如此庞大的手术患者群体,手术麻醉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操作以及麻醉科医生所作出的每一项改变,都可能让患者从中获益。
麻醉与AD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
谢仲淙教授在2017年同济大学医学院麻醉与脑功能研究高峰论坛的讲课中,分析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快速增长的难题,回顾了其研究团队在麻醉与认知领域的研究历程,展示了麻醉与AD的最新研究成果。谢仲淙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共同携手参与到麻醉与AD的研究中去,为减缓AD的发病时间找到更加可行的方法。
颅脑外伤后脑血管反应的思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主任
颅脑外伤是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损伤。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其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随着颅脑外伤基础研究的不断进展,不少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已应用于临床救治工作中。王英伟教授在本文中分享的是他对于颅脑外伤后脑血管反应的思考。
《Brain》最新研究深度解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5月22日,国际神经科学权威学术期刊《Brain》在线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脑卒中研究团队与匹兹堡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所合作项目的研究论文“Regulatory T cells ameliorate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induced brain haemorrhage after stroke.”该研究系统阐明了调节性T细胞(Treg)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栓相关脑出血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
《JCI》最新研究深度解析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
2017年5月2日,第四军医大学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研究团队联手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16年SCI影响因子为12.784)发表最新研究,不仅得出“内源性大麻素在传统认为调节学习记忆和疼痛等神经行为之外,还参与调控全身麻醉”的重要结论,并描绘出了内源性大麻素调控全麻后意识恢复的关键意识神经环路。《麻醉·眼界》杂志采访了该项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董海龙教授,请他分享宝贵经验,提供研究思路。
从研究出发,解析全麻药物对儿童神经发育的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主任
目前基于全麻药物对神经发育影响的众多研究成果,可以总结以下两点:①3岁以下婴幼儿接受小剂量、短时间的麻醉暴露,对其神经发育无影响;②长时间、大剂量的麻醉暴露对其神经发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术后脑功能障碍的挑战与探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任
术后脑功能障碍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麻醉手术后精神和情感改变;麻醉手术后意识恢复障碍,包括苏醒延迟以及神经损害等。术后脑功能障碍主要包括术后谵妄(POD)、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等。
大咖面对面——脑科学领域专家对话:Yutian Wang教授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大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神经元、各类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等不同类型细胞组成。神经元是负责大脑执行高级功能最重要的细胞类型。神经元通过形成突触结构,实现细胞间的信息通讯连接,因此突触是大脑高级功能的最基本功能和结构单元。突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突触前(presynapse)和突触后(postsynapse)。突触前一般为神经元发出的轴突末梢,依神经元类型的区别,存在投射远近的差异,突触后主要在神经元树突的树突棘上,胞体有时也会存在突触后结构。
大咖面对面——脑科学领域专家对话:Weihong Song教授
加拿大院士、加拿大阿尔兹海默症首席研究员
氯胺酮的第一重身份是全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点不再赘述。其第二重身份是抗抑郁药物,曾有研究者发现,氯胺酮对于难治性抑郁症具有快速治疗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系统性临床研究可以证明,氯胺酮确实能够治疗抑郁症,氯胺酮在难治性抑郁症中究竟起主要治疗作用还是辅助治疗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因此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未将氯胺酮纳列为抑郁症的治疗药物。
大咖面对面——脑科学领域专家对话:Nick Franks教授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
Nick Franks教授在几十年前刚刚开展研究的时候,就对全麻药物的作用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至今我们依然无法明确全麻药物的作用机制,但大多数人在一生之中都有机会接触全麻药物,因此进行全麻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是必要且重要的。
三人谈——麻醉学对话神经科学
董海龙教授与王立平教授、熊志奇教授、董海龙教授共同对话。
三人谈——麻醉与脑科学
脑科学是目前麻醉学科最热、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认知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日渐深入,也为麻醉学领域的研究开展提供了条件。《麻醉·眼界》杂志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俞卫锋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董海龙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韩如泉教授共同探讨“麻醉与脑科学”这一话题。
麻醉学领域对话神经科学领域
在人类探索生命本质的进程中,关于大脑如何依托于其特有结构行使各种奇妙功能,一直是科学工作者不懈探寻的终极目标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纷纷提出脑研究计划,对意识、认知、睡眠、疼痛、麻醉等问题研究力度日益增强,同时对学科交叉、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我国麻醉学领域与神经科学领域之间的合作,为两个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学术创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举办2016西京麻醉与神经科学论坛,并特邀11位在麻醉和神经科学领域知名的科学家围绕意识、认知、麻醉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和讨论。以下将各位专家的演讲内容做以整理,以飨读者。
国际卒中前沿内容
2017年国际卒中大会(ISC2017)于2月22~24日在美国召开,在ISC 2017上多项卒中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得以公布,《麻醉? 眼界》杂志特整理医景(Medscape)网站和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相关内容,惠及各位读者。
麻醉药物引起意识消失的机制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主任 董海龙教授
近年来,麻醉学科的专家、学者在脑科学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并向着解决麻醉学科的核心问题之一——麻醉药物引起意识消失的机制探讨又前进了一步。《麻醉?眼界》杂志有幸采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主任董海龙教授,请他为广大麻醉科医生讲解麻醉药物兴奋/抑制双重神经调控作用的机制。
疼痛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之探索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曹君利教授
慢性疼痛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负性情感反应,长时间的负性情感体验既可使痛的感觉加重,也会引起慢性疼痛患者并发精神系统疾病如抑郁、焦虑、失眠等。随着病理性疼痛病程的迁延,这两种成分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慢性疼痛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有甚者形成疼痛-抑郁(焦虑)共病状态。
低龄儿童大脑半球切除术的围术期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肖玮
大脑半球切除术主要分为经典半球切除术和功能性半球切除术,其中经典半球切除术指一侧大脑半球实质切除术,而功能性半球切除术则指保留部分额叶和顶枕叶,并与胼胝体和上脑干分开,该类手术适用于脑颜面血管瘤病、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及行为障碍者等的治疗。
接受大脑半球切除术的患儿多为低龄儿童,因此其手术麻醉具备常规小儿麻醉的特点,如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且患儿常因癫痫就诊,可能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术后可能再行脑皮层电图(ECoG)监测,导致大脑半球切除术的麻醉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接受大脑半球切除术的患儿多为低龄儿童,因此其手术麻醉具备常规小儿麻醉的特点,如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且患儿常因癫痫就诊,可能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术后可能再行脑皮层电图(ECoG)监测,导致大脑半球切除术的麻醉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 最新专题
- 脑科学
- 临床热点
- 阿片类药物临床应用专题
- 重症专栏
- 体温保护
- MDT共话麻醉优化与舒适化医疗
- COVID-19
- 2018浦江国际麻醉与危重病论坛
- “实”问大咖视频
- 2018国际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论坛
- pMDT
- 安徽省医学会第二十一次麻醉与围术期医学
- 2018大盘点
- 循环专题
- ERAS专栏
- 疼痛专栏
- 青年医生说——杭州站
- 2018国际气道管理大会
- 2018天坛国际麻醉与神经科学论坛
- 整合麻醉与围术期医学论坛
- 2018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学委员会
- 思享荟
- 2018(首届)东北亚麻醉国际会议
-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18年年会
- 江苏省第二十三次麻醉学学术会议
- 2017浦江国际麻醉与危重病论坛
- 江苏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17年年
- 第一届中日友好医院 肺移植麻醉研讨会
- CAA2017年 中青年学术论坛
- 安徽省医学会第二十次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年会
- ASA知识更新解析
- 舒适化医疗
- 2017大盘点
- 高才捷足 齐心戮力
- 中华医学会第25次全国麻醉学年会
- 醉美中国行——ERAS理念下围术期规范化
- 2014 CAA学术盘点专题
- 第十一届届全国高危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论坛
-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17年年会
- 2016浦江国际麻醉与危重病论坛
- 2016中华麻醉青年委员学术论坛
- 第十六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年会
- 江苏省第22次麻醉学学术会议
- 2016中青年学术论坛
- CSA2016
- 2016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麻醉论坛
- 2017年欧洲麻醉学会
- 2016年全国中青年麻醉学科医师学术论坛
- 第五届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专题
- 中国西部麻醉学论坛专题
- 第十五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年会
- 2015 OCAP精彩回顾
- 2015 CAA精彩回顾
- BJA同期述评
- 2016年终盘点
- 临床研究专题
- 日间手术经验分享
- 超说明书用药
- 2016pMDT
- 容量治疗专题
- 精彩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