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专题
近年来,麻醉医生愈来愈关注到围术期管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理想的围术期管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循环管理则是围术期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且适当的容量补充联合α1受体激动剂治疗可以为中高危手术患者的良好转归提供保障。
从器官灌注和组织氧平衡角度 思考更优循环管理理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麻醉科主任
麻醉的核心理念是减少应激,缩短非生理期时间,麻醉医师如何通过围术期的精准容量调控,联合甲氧明,维持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别是冠心病患者的循环稳定来,缩短其非生理期时间,达到快速康复的康复,也将成为日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麻醉与循环管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
《麻醉·眼界》杂志有幸邀请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马虹教授,请她谈及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麻醉与循环管理。伴随国内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患者手术量、麻醉量逐渐增多,手术风险高等问题愈来愈突出,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对于麻醉医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循环管理至关重要。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新趋势
上海长征医院麻醉科主任
在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18年年会期间举办的恩华-瑞咯啶中国上市会议中,上海长征医院麻醉科主任袁红斌教授从以下几个层次向我们介绍了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的新趋势:围术期液体治疗的现状和热点问题、临床常用的晶体液、新一代苹果酸醋酸林格液在临床中的应用。
围术期循环管理 α1激动剂与GDFT联合应用分析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
α1激动剂是临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之一,其可收缩血管,对抗麻醉药物所致的扩血管副作用,配合适当的容量治疗后,可补充因麻醉药扩张血管引起的相对循环容量不足,从而维持重要器官血流灌注,调控支持器官组织微循环,减少对输液的过度依赖。
心血管手术患者的更优循环管理策略探讨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疼痛科主任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可开展各种高难度、高风险手术如重症冠心病手术以及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等,总体手术成功率在98%以上。同时,学科还具备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球囊反搏、床旁血液净化等国际国内先进重症抢救技术。多年来,麻醉科、重症医学科与心脏大血管外科共同合作,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综合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人谈:专家共识之我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青岛) 麻醉科主任;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推动了麻醉科医生对循环管理理念的思考。《专家共识》发表至今,经过广大麻醉科医生深入学习《专家共识》,并将循环管理理念落地临床后,许多医院的麻醉学科不仅更新了循环管理的理念,同样更新了科室成员循环管理的临床实践,切实造福了手术患者。
专家观点之α1激动剂+GDFT=更优循环管理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随着麻醉学的发展,我们需要向围术期医学迈进。传统麻醉学主要关注患者的麻醉情况,术中血压是否稳定,而在以围术期医学为目标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更多关注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及预后,考虑能否维持患者最佳的病理生理状态、是否使患者处于较好的氧供氧需平衡、是否改善患者的预后。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循环管理理念,借助一定的仪器监测及容量治疗联合α1激动剂的规范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将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推进。
病例解析之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麻醉管理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
徐世元教授选择的病例是综合性医院常见的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典型病例,通过围术期管理策略的选择、循环状态的监测、缩血管药物和容量治疗的联合等措施,保证了患者全身脏器氧供需平衡,降低或避免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其预后。
病例解析之甲氧明在高龄患者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
海南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
宁巧明教授挑选的病例,通过在术中积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配合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理念解析之α1激动剂+GDFT=更优循环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临床麻醉学杂志》于2017年2月推出《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以下简称《专家共识》),《专家共识》为广大麻醉科医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即α1激动剂+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更优循环管理。《麻醉·眼界》杂志特邀赵丽云教授对这一理念进行深度解析。
病例解析之甲氧明持续静脉泵注在OPCABG中的应用
该成功病例实践早于2017年2月份发布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但其中涉及到的治疗理念两者是一致的。陈向东教授在阅读《专家共识》后提出自己的感想,《专家共识》是临床理念的提升和升华,表明麻醉学领域专家学者的思考方向大致相同,均从患者需要出发,达到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增加临床净获益的目标。
病例解析之严重心功能不全老年患者行结肠癌根治术的麻醉管理
该病例实践早于《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的正式发布,进一步印证了《专家共识》提出的α1激动剂+限制性液体循环管理的模式,对于减少此类患者死亡率,加速术后康复确有成效。此外,该患者此前尝试过单纯液体治疗的方式,效果不佳,也反证了这一点。
专家观点之α1激动剂+GDFT=更优循环管理
2017年2月正式发表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在进行目标导向液体管理的同时,仍有部分患者需要给予α1激动剂以维持适当的血管张力,达到维持血压和器官灌注的目的,并且在GDFT基础上限制性液体管理,改善患者的术后转归”。这也就给广大麻醉科医生提出了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即α1激动剂与GDFT联合应用的优化容量管理模式。陈新忠教授、闵苏教授、王东信教授都参与了《专家共识》的撰写。
一图读懂共识《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
中国首个《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云集50名专家,历时1年有余,凝结集体智慧结晶,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及《临床麻醉学》杂志2017年第2期正式发布。
医师专访:α1受体激动剂+GDFT=更优GDFT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在仔细评价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撰写《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并于2017年2月全文发表在《临床麻醉学杂志》。《麻醉·眼界》杂志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天龙教授深度解析《专家共识》,以帮助麻醉科医生更好地树立新理念、付诸于临床实践。
卢家凯教授:《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之我见
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临床实践的日趋成熟,围术期容量管理逐渐由开放性或限制性补液策略转变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部分中高危手术患者需要给予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以维持适当的血管张力,达到维持血压和器官灌注的目的,并在GDFT基础上限制液体管理,以达到改善患者术后的目的。
王庚教授:《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之我见
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临床实践的日趋成熟,围术期容量管理逐渐由开放性或限制性补液策略转变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部分中高危手术患者需要给予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以维持适当的血管张力,达到维持血压和重要器官灌注的目的,并在GDFT基础上进行液体管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定稿会报道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是临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之一,但该类药物在围术期的应用缺乏规范。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广泛开展,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在围术期参与循环管理、规范化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在仔细评价相关证据的基础上,12月17日召开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定稿会。
剖宫产手术围术期循环管理的思考
产妇是特殊人群,剖宫产手术中独特的循环系统变化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麻醉医生只有在剖宫产围术期正确运用容量和α1受体激动剂治疗,才能保证母体的循环稳定和胎盘灌注充足。《麻醉·眼界》杂志围绕相关问题,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主任徐铭军教授为广大麻醉医生答疑解惑。
围术期心功能不全——如何正确使用α1受体激动剂
对于围术期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患者,α1受体激动剂的正确使用关乎其预后、影响其转归,本次采访通过赵晓琴教授对于相关问题的回答,为广大麻醉医生答疑解惑,从而规范α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
稳固循环 强化围术期管理
近年来,麻醉医生愈来愈关注到围术期管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理想的围术期管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循环管理则是围术期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且适当的容量补充联合α1受体激动剂治疗可以为中高危手术患者的良好转归提供保障。
α1受体激动剂联合容量治疗的应用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成为2016年度医学界最关注的的热点之一,其核心理念中围术期容量管理与麻醉学科密切相关。为探讨α1受体激动剂联合容量治疗对于手术患者预后和转归的影响,《麻醉·眼界》杂志特邀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杜洪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天龙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主任徐世元教授、海南省人民医院宁巧明教授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 最新专题
- 脑科学
- 临床热点
- 阿片类药物临床应用专题
- 重症专栏
- 体温保护
- MDT共话麻醉优化与舒适化医疗
- COVID-19
- 2018浦江国际麻醉与危重病论坛
- “实”问大咖视频
- 2018国际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论坛
- pMDT
- 安徽省医学会第二十一次麻醉与围术期医学
- 2018大盘点
- 循环专题
- ERAS专栏
- 疼痛专栏
- 青年医生说——杭州站
- 2018国际气道管理大会
- 2018天坛国际麻醉与神经科学论坛
- 整合麻醉与围术期医学论坛
- 2018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学委员会
- 思享荟
- 2018(首届)东北亚麻醉国际会议
-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18年年会
- 江苏省第二十三次麻醉学学术会议
- 2017浦江国际麻醉与危重病论坛
- 江苏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17年年
- 第一届中日友好医院 肺移植麻醉研讨会
- CAA2017年 中青年学术论坛
- 安徽省医学会第二十次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年会
- ASA知识更新解析
- 舒适化医疗
- 2017大盘点
- 高才捷足 齐心戮力
- 中华医学会第25次全国麻醉学年会
- 醉美中国行——ERAS理念下围术期规范化
- 2014 CAA学术盘点专题
- 第十一届届全国高危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论坛
-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17年年会
- 2016浦江国际麻醉与危重病论坛
- 2016中华麻醉青年委员学术论坛
- 第十六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年会
- 江苏省第22次麻醉学学术会议
- 2016中青年学术论坛
- CSA2016
- 2016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麻醉论坛
- 2017年欧洲麻醉学会
- 2016年全国中青年麻醉学科医师学术论坛
- 第五届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专题
- 中国西部麻醉学论坛专题
- 第十五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年会
- 2015 OCAP精彩回顾
- 2015 CAA精彩回顾
- BJA同期述评
- 2016年终盘点
- 临床研究专题
- 日间手术经验分享
- 超说明书用药
- 2016pMDT
- 容量治疗专题
- 精彩山东